「自由而孤獨」(Frei aber einsam),或「自由而歡愉」(Frei aber froh)? 布拉姆斯的《第三號交響曲》
前言
「自由而孤獨」,那是布拉姆斯好友、小提琴家姚阿幸(Joseph Joachim)的座右銘;布拉姆斯把它稍微修改一下,就成為他自己的銘言 – 「自由而歡愉」。無論是那一句,都頗令人嚮往。昨晚北市交(TSO)演出的《第三號交響曲》中,這兩種境界好像彼此交融、無所不在。
以下是我為昨晚這場演出此曲寫的「曲解」,供大家參加參考。
布拉姆斯: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,作品 90
十九世紀後半,華格納(1813-1883)帶動的前瞻性「未來音樂」興起之際,布拉姆斯(1833-1897)成為日爾曼音樂「傳統派」的領袖。早在二十餘歲年輕時,布拉姆斯已開始構思他的交響曲創作;然而在「貝多芬陰影」籠罩之下,幾經猶豫與擱置,必須等到四十多歲的1876年,終於完成了他的《第一號交響曲》 – 那一年也是華格納《指環》在首屆「拜魯特音樂節」完整演出的時候。第一號交響曲演出的成功,使得布拉姆斯擺脫了心理上的負擔,在往後的九年之間,陸續創作了其他三首交響曲。
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,儘管是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」,將貝多芬的成就發揚光大,卻能夠在許多方面另創新意。例如,較自由、較富於變化的節奏、旋律與對位法;以及他那相當「北方格調」,比較陰鬱、厚重的和聲色調與管弦樂色彩。布拉姆斯在大調、小調頻繁轉換,呈現出的「柔化的悲愴」、「熱情的憂鬱」,與貝多芬比較直接、豪放,經常是正反兩種表情對比的表達方式,可說是大異其趣。布拉姆斯尤其將古典、浪漫時期兩種主要的作曲手法,也就是發展與變奏,掌握的爐火純青,讓它們彼此交融無間,而受到現代音樂啟蒙者荀貝格的高度推崇,稱之為「發展變奏」(developing variation);這種手法巧妙的應用,將純粹、抽象的浪漫激情起伏,渲染的有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自然。
以上這些特徵,儘管普遍存在於布拉姆斯四首交響曲之中,它們大致上可歸納成兩組:單數的一組,也就是第一與第三號,是比較澎湃洶湧,直接傳承自貝多芬的;雙數的第二號與第四號,相對之下顯得比較委婉、內向、細膩。
如此的對比,彷彿體現出布拉姆斯的恩師舒曼的互補美學 – 弗羅列斯坦(Florestan)的衝勁及激情;厄謝畢斯(Eusebius)的夢幻與內斂。《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》於1880年開始被構思,曲成之後,1883年首演於維也納,擔任首演指揮的里希特(Hans Richter),稱之為布拉姆斯的「英雄」 – 意謂著它與貝多芬的第三號,走的是相同的路數。然而布拉姆斯的英雄情懷,顯然不是貝多芬式的人道主義,而是浪漫藝術家悠遊於大自然,在天地之間獨來獨往那種壯濶、不受拘束的情懷。
此曲第一樂章開頭,宛如簡短導奏的三個和弦,其上聲部呈現出由下往上的三個音 F, 降A, F, 以及隨後出現的第一主題,從高到低的三個主要的音F, A, F, 兩者都暗示著布拉姆斯的座右銘「自由而歡愉」(Frei aber Froh)。
第一樂章:激奮的快板,6/4拍子,F大調
管樂奏出壯濶陰鬱的三個和弦,營造出空間感之後,立即帶出第一主題。此主題的擴展、變化,在大調與小調之間頻繁的轉換、移位著,彷彿想擺脫束縛,迎向崇高的境界。由單簧管奏出的柔和、飄逸的旋律,導引出整個第二主題區,有如憧憬著美好的境界。隨後的發展部、再現部更在現實與理想、陰沈與明亮的兩個極端之間翻騰、起伏著,直到音樂逐漸緩和下來,結束於帶著淡淡憂愁的弱奏尾聲之中。
第二樂章:行板,4/4拍子,C大調
主要由三段寬闊卻輕靈的主題串連而成,相當自由飄逸、沈思默想的樂章。第一段由木管合奏出有如管風琴柔美和聲的效果,流露出有如彌漫於大自然中,無所不在的宗教情操。第二段由單簧管與低音管帶出有如朗誦調般的吟唱。第三段先是由小提琴合奏出來,再由木管接續。第一主題復現後,漫無邊際的空間感,被擴展開來。整個樂章結束於逐漸沈靜下來、具有繁複和聲變化的尾聲中。
第三樂章:稍活潑的小行板,3/8拍子,C小調
此樂章雖具有一般詼諧曲樂章的三段體架構,卻擺脫了詼諧曲的快速、活躍,而以小調,以及「稍活潑的小行板」(Poco allegretto),表達出某種不知道是憂鬱或歡欣,兼具美麗與哀愁般的「中性情調」。由大提琴輕吟出來,小提琴加以延伸的A段主題,尤其是布拉姆斯最令人難忘的旋律之一;它曾經一再的被翻唱成通俗歌曲,還被當做著名電影的配樂。B段或中段(Trio)轉換成降A大調,以和聲為主的織體;略帶切分音的韻律,好像輕輕的拉扯著人生的些許無奈。A段有變化的重現,法國號與雙簧管導出的音樂,將「含淚微笑」般的纒綿蘊藉渲染的更充分。
第四樂章:快板,2/2拍子,從F小調到F大調
有別於貝多芬凱旋式的結尾,這段末樂章一直在F小調的陰影中浮沈,在小調與大調的糾纒之間做著明暗的變化,一直到尾聲才回到全曲的基調F大調。低音管與弦樂帶出了往上攀昇、陰鬱的F小調第一主題;稍後的第一主題區中,管樂與弦樂合奏出降A大調、和唱般莊嚴的副題,彷彿是大自然中浮現的宗教情操。G大調、陽剛氣質的第二主題由法國號與大提琴呈現出來,導向越來越澎湃洶湧的發展部。第一主題於再現部變形出現後,陰影逐漸減弱,直到速度變慢、音量變小的尾聲。回到F大調的尾聲裡,弦樂悄悄的低語、顫動著,好像行雲流水、風吹草動般;在這大自然的音響裡,第一樂章「自由而歡愉」的主題悄悄的重現,輕輕浮動的結束全曲。
第三樂章,在1960年代被翻唱成通俗歌曲的兩個版本
留言欄中附上的,不是此曲演奏的錄音或錄影,而是此曲著名的第三樂章,在1960年代被翻唱成通俗歌曲的兩個版本。第一個是美國歌星法朗克·辛納屈(Frank Sinastra)的 “ Take my love “ ;第二個是法國香頌天王尤·蒙頓(Yves Montand) 的 ”Tu dors près de moi “。它們的曲名有些煽情,與原作的意境相去甚遠,所以我就不好意思加以翻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