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列茲:銅管七重奏《起始》(Initiale)
以下的樂曲簡介,是今晚(2025.06.24)「巴黎管弦樂團」演出,所有我寫的樂曲解說的一小部分,先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:
布列茲:起始(Initiale, 1987年)
今年是布列茲誕生一百周年慶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布列茲(1925-2016)逐漸成為法國「現代音樂」的領袖,他與歐美其他一些現代音樂的主要作曲家們,傳承戰前荀貝格、魏本研創的「十二音音樂」技法,將它發展成「全面性的音列音樂」(total serialism) – 在音列的排列、組合上,不只注意到音高的安排,同時也考慮到時值、力度、起音(articulation)、音色各方面變化上,兼顧細緻入微與平衡勻稱的處理。布列茲音樂的抽象精微,艱深超凡,經常被唱奏者視為畏途,也成了一般聽眾相當陌生的領域。
然而,今晚演出的這首為銅管七重奏譜寫的《起始》,卻是布列茲作品中的一個「異數」 – 不只相當簡短,而且擺脫了「音列音樂」慣有的複雜艱難,語法相當單純,不時還可以聽到些許協和的音響。《起始》一曲的變得簡明、單純,主要的原因,應該說它是首應景之作:1987年,布列茲接受美國休士頓「梅尼爾藏品博物館」(The Ménil Collection Museum)的委託,創作了此曲,樂曲在該舘落成、開幕的場合上舉行首演。
此博物舘建築的設計者是日後名聲將越來越大的皮亞諾(Renzo Piano)。該舘法裔的創建者梅尼爾(Dominique de Ménil)主張,應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引導民眾們進入現代藝術的殿堂。《起始》這首曲子,固然是爲了美術舘落成、開展演出而創作的;然而命名為「起始」(Initiale),無疑有著另一層意義:博物館應該起著帶頭起始的作用,提供給大家循序漸進,進入藝術領域的機會。法文或英文的一個相關字詞 initiation,指的正是「基礎知識的傳授、啓蒙」。
言簡意賅的《起始》於2010年出版之後,逐漸被用來當做音樂會開場的「信號曲」(fanfare),就像美國作曲家柯普蘭(Aaron Copland)的《普通人的信號曲》(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, 1942年)一般。
《起始》的七把銅管樂器分成兩組,分置於舞台的兩邊,或者也有人把它們放在觀眾席兩側,讓它們對奏,而產生立體的空間感:第一组,小號、法國號、長號各一;第二組,小號、法國號、長號、低音號各一。全曲只有四分鐘多一點,細分成幾個小段,每段各自有著獨特的速度、節奏、動機,不同段落連貫的銜接在一起,令人想到二十世紀前半史特拉溫斯基或德布西慣用的「區塊組構」(block construction)。不同段落之間,靈活、多變化的節拍變換,也像史特拉溫斯基一般,例如3/4、12/8、9/8、4/4等不同節拍的頻繁變化。每個或長或短的動機,交混著不協和與協和音程,也像史特拉溫斯基的「八音音階」(octatonic scale)一般,而與傳統的大、小調音階產生很不一樣的效果。
兩組樂器時而彼比做著聲部模仿的的效果,時而相互對奏,時而以對位的方式叠置在一起,而做出種種織體(texture)的變化。不管那個段落中,現代音樂的五項「參數」(parameters),都被經營的相當細緻、敏銳,而讓音樂浮現著三維式的、相當立體的空間感。以下是這五項參數:音高、時值、力度、起音、音色。簡而言之,布列茲在此曲中,以宛如史特拉溫斯基新古典主義時期較簡明的語法為基礎,在其間加進了現代音樂細微、靈巧的變化,藉以達到現代音樂啓蒙的目的。
以下的照片是休士頓的「梅尼爾藏品博物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