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02.06 颯颯作響的「克里蒙納」、搶盡風頭的列賓、英雄氣短的盧丹科
克里蒙納四重奏25週年世界巡演 x 列賓 x 盧丹科
The Cremona Quartet 25th Anniversary World Tour x Repin x Rudenko
時 間|2025年2月6日 19:30 地 點|臺北國家音樂廳 主 辦|社團法人臺北市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
【演出人員】
小提琴|列賓 (Vadim Repin)
鋼 琴|盧丹科 (Vadim Rudenko)
克里蒙納四重奏 (Quartetto di Cremona)
小提琴|古艾高 (Cristiano Gualco)
小提琴|安德烈奧利 (Paolo Andreoli)
中提琴|格拉馬利亞 (Simone Gramaglia)
大提琴|斯卡利安 (Giovanni Scaglione)
【演出曲目】
上半場
沃爾夫:義大利小夜曲
(Wolf: Italian Serenade)
拉威爾:F大調弦樂四重奏
(Ravel: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)
下半場
蕭頌:給小提琴、鋼琴和弦樂四重奏的合奏曲,作品21
(Chausson: Concerto for Violin,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, Op. 21)
颯颯作響的「克里蒙納」、搶盡風頭的列賓、英雄氣短的盧丹科
Amati家族提琴的夢幻組合
上半場由「克里蒙納四重奏團」演出沃爾夫的《義大利小夜曲》、拉威爾的《弦樂四重奏》;下半場同樣的四重奏團,另加上小提琴家列賓,鋼琴家盧丹科,共同呈現蕭頌的《D大調為鋼琴、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合奏曲》(Concert pour piano, violon et quatuor à cordes en ré majeur );五位弦樂演奏者使用的都是 Amati 家族的提琴!如此的夢幻組合、有意思的曲目安排,還沒去聽之前就已心旌蕩漾,充滿了期盼。聽了之後,上半場可說是不只滿足了我的期待,而且還意外的超越了期待;至於下半場,儘管是大部分前往聆賞人們所嚮往的,也是大家聽的很高興的「壓軸」,我個人卻有些意見與想法,請耐心的讀到此文的最後。
敏銳流暢、不燥不急的風象拉威爾
上半場的主要曲目 – 拉威爾的弦樂四重奏之中,五聲音階、全音音階的調式旋律,細緻、稀罕的和聲變化,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流動的節奏、韻律,共同渲染著宛如地中海陽光與微風之下的古樸、典雅。克里蒙納四重奏團藉著音色柔和、圓潤,同質性無與倫比的四把 Amati 提琴,將樂曲演奏的非常敏銳,流暢;那從頭到尾颯颯作響的震顫,彷彿是古希臘黃金時代,人間天堂阿卡笛亞(Arcadia)地方,那輕掠過蘆葦叢的和風。
「克里蒙納」的微微顫動,除了透過名琴帶出來的半透明、澄淨的音色,主要源自大小聲、運音、節奏敏感的操控,節制而有效率的做出生動的效果;整個演奏絲毫不矯情,從來不做聲嘶力絕的吶喊。具有強勁、鲜明律動的第二,與第四樂章中,「克里蒙納」還是拉、彈的不燥、不急、不沈 – 他們是「風象」,而不是「火象」或「土象」的。之所以稱之為拉、彈,因為這兩個樂章中有許多撥奏;聽著中提琴與大提琴以古樸的音色,彈出彷彿失重般、輕巧悸動著的撥奏,那是遙想著古代的風,在「星空非常希臘」之下,跳著古代的舞。
略帶感傷又閃爍著溫暖陽光的沃爾夫
上半場的開場曲,沃爾夫的《義大利小夜曲》,雖然出自一位「後浪漫」奧國作曲家之手,這首短曲不只完全沒有沃爾夫固有的悲劇性、徬徨不安的風格,還微微閃爍著地中海溫暖的陽光 – 那是一位悲情的北方作曲家,嚮往著。開朗南方。如果將此曲與沃爾夫本人的《D小調弦樂四重奏》相較,就可以聽出兩曲之間明顯的差異。此曲的被當做開場,緊接著上面介紹過的拉威爾相當南方、非常拉丁精神的《四重奏》,可說是令人發出會心微笑、接的很順、很巧妙的精心安排。
輪旋曲式的《義大利小夜曲》中,「克里蒙納」這個南方的團,順著樂曲的本質,得心應手的演奏的相當澄靜、輕靈;在大調與小調閃爍不定,輪旋曲主段與變化段交錯之間,以「漸層」的效果,渲染著北方式的略帶感傷。樂曲才剛進入後半不久,大提琴、中提琴、小提琴依序,敏銳而略帶沈思的拉出完全沒有伴奏的片段;這時才驚覺 – Amati 提琴古樸的柔美是那麼迷人!
忽略蕭頌作品21室內樂合奏曲特質的協奏曲排位
眾人期盼的「小提琴王者」列賓,終於在下半場登台,與其他五位演奏者,共同演出法國作曲家蕭頌的《D大調為鋼琴、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合奏曲》(以下簡稱「合奏曲」),具有四個樂章,全長約四十多分鐘的這首「合奏曲」,第一樂章才進行不久,我才發現到,六位音樂家在舞台上的排列,有些不尋常:「王者」列賓站在靠左、相當偏中間的顯著位置上;鋼琴擺在他後面有點遠,甚至籠罩在些許陰影的中、後方;「克里蒙納」四重奏團則被擺在與列賓同一水平,卻相當靠右。這樣子的「陣勢」,與一般演奏此曲時的排列不太一樣。一般的擺置是將鋼琴放在正中間,小提琴距離不遠的站在鋼琴鍵盤前方,弦樂四重奏則是擺在鋼琴琴身的正前方。
別忽略這些擺置,裡頭是有些「貓膩」的,簡而言之:將小提琴擺在較中間,其他樂器眾星拱月,是想要把此曲演奏成「小提琴協奏曲」的效果;然而,別忘了,此曲是首室內樂!將鋼琴置於正中,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緊密的擺在鋼琴正前,那是為了營造以鋼琴為中心、大鋼琴「寬弘大量」的音響,被用來凝聚小提琴與弦樂四奏,緊凑的形成「水乳交融」般的室內樂效果。此次演出,無疑朝著協奏曲的方向來詮釋此曲;相對的,這樣的形態就忽略了蕭頌「合奏曲」的室內樂本質了。關於此曲經常被帶向協奏曲(concerto)的方向,而偏離了合奏曲(concert )的本質,請參閱FB我上一篇貼文的相關介紹。
小提琴獨領風騷、眾星拱月的蕭頌合奏曲作品21
第一樂章原本非常寬濶、「晴朗」,由鋼琴獨奏的第一主題,卻被躲在後頭陰影中的盧丹科,有些謙遜的彈出來後,緊接著被四重奏加以重覆、延伸,也是拉奏的有些隱晦。必須等到小提琴在鋼琴烘托之下,再次複述主題,列賓才以他那了不起的緊實、美好、充份抒情的拉奏,體現出王者的風範。緊接下去,一直到全曲結尾,我就簡而言之:霸氣的列賓掌控著全局,君臨天下,聽眾們好像在聽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一般,聽的卻是由室內樂伴奏的「小提琴協奏曲」,只不過缺少了許多協奏曲中固有的許多更加炫技的段落。
我看到後面去,身材𣁽梧的盧丹科卻好像一直憋著,將樂譜中原本從最低音到最高音,或者從最高音到最低的,許多豐沛、寬濶的琶音與音群,彈的有些陰沈、混濁。連被我本人最期待的第二樂章「西西里舞曲」,原譜中那清澄飄逸,宛如「明月出天山」般的靈氣,都被打了折扣。再望向偏右邊的克里蒙納四重奏,原本有許多跟上半場一樣「颯颯作響」的表現機會,卻被壓抑、牽就著「小提琴獨奏」,而顯得只能說是有些無奈,而不是無能。
安可曲:
四重奏版的巴赫《賦格藝術》,對位第十一首(The Art of Fugue, BWV 1080: Contrapunctus XI à 4);
小提琴獨炫的帕格尼尼《威尼斯狂歡節》(Le Carnaval de Venice op.10)
包括我在內,大家都聽的很高興。瘋狂的掌聲與謝幕之後,盧丹科好像有點「英雄氣短」,急著趕飛機回家去,緊接著的昂可再奏就不關他的事了 – 誰叫他是列賓老大的小弟或老二,儘管他好歹也是個「咖」,儘管他應該也可以彈的「嚇嚇叫」。「克里蒙納」以四重奏的方式,合奏了巴赫《賦格藝術》曲集中的「對位第十一號」,將這首嚴謹、有層次的樂曲,重新演奏的像上半場般的颯颯作響、虎虎生風。
然而第二首昂可曲,四重奏團用撥奏的效果,好像一把「大吉他」般的,以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幾個低音,伴奏著帕格尼尼的《威尼斯狂歡節》(op. 10),天王以他那很 easy 的高度炫技,有些油腔滑調的「表情滑音」(portamento) ,一點都不難的演奏此曲時,我好像看到「克雷蒙納」四位團員,同時露出不能說是幽怨,卻是有些尷尬的表情。這是「克雷蒙納」的場,風頭卻被列賓老大搶走了。
上半場猶如希臘的星空,下半場魚與熊掌不可兼得
掌聲消散後,走在寒風吹拂的廣場上,慶幸能夠恭逢其盛,見識到天王名不虛傳的大師風範之際,心頭上自然浮現的,卻是上半場「克里蒙納」呈現出來「星空非常希臘」的高超意象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,把它們湊在一起時,雖是難得、獨特的體驗,卻顯得有些不對味、不搭調。至於誰是魚,誰是熊掌,有到現場聆聽的人,應該心裏有數。
關於蕭頌的這首「合奏曲」,為何經常被帶往「協奏曲」的方向?儘管已寫、貼過一篇文加以解釋過,我仍然意猶未盡,想再另寫一篇,把所謂「鋼琴室內樂」中,鋼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,為何經常被誤解成為伴奏,講的更淸楚。但願接下來幾天我有空,將它寫出來。
本場音樂會部分曲目欣賞
沃爾夫:《義大利小夜曲》
拉威爾:F大調弦樂四重奏,第二樂章:相當輕快,節奏鮮明
蕭頌:給小提琴、鋼琴和弦樂四重奏的協奏曲,作品21,第二樂章:西西里舞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