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斯塔科維契:C小調第八號交響曲,作品6

(2025年10月15日「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在台北演出的樂曲解說) 一生處於革命戰亂時代的蕭斯塔科維契 成長於「十月革命」前後,在二戰期間「列寧格勒之役」成為英雄,蕭斯塔科維契(1906-1975)的一生,正好與他的祖國俄羅斯歷史上最動盪不安的時段重疊,他獨樹一幟的音樂創作,為這個洶湧的時代留下了鮮明的見證。 1917年俄…

閱讀全文蕭斯塔科維契:C小調第八號交響曲,作品6

拉威爾:《G大調鋼琴協奏曲》

(2025年10月15日「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在台北演出的樂曲解說) 一次大戰後:狂熱年代的新古典主義傾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,拉威爾曾往前線,被編入軍車部門;戰後他持續的活躍於音樂界,直到1937年辭世。德布西則在1918年「一戰」結束的前幾個月病逝了。拉威爾晚年所經歷將近二十年的「二戰期間」,是個全新的時代;這個…

閱讀全文拉威爾:《G大調鋼琴協奏曲》

史麥塔納:聯篇交響詩《我的祖國》

(2025年10月14日「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在台北演出的樂曲解說) 波西米亞的音樂傳統 被近世的人們稱為「捷克音樂之父」的史麥塔納(1824-1884),與他的同僚德沃札克(1841-1904),兩人一前一後地在十九世紀後半,將捷克音樂的發展,帶向一個全新的境界。然而,在那之前,捷克真的沒有值得稱道的音樂嗎? 要講清楚這件史實…

閱讀全文史麥塔納:聯篇交響詩《我的祖國》

拉赫曼尼諾夫《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》

(為「巴黎管弦樂團」6月24日在台北的演出而寫) 前言 1927年在美國完成的「拉赫四」,如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,適度的受到「新時代」背景的影響,而不同於一般人聽的比較多的、完成於「一戰」之前的拉赫二與拉赫三? 我為巴黎管弦樂團前一些時候台北、高雄共三場演而寫的幾首樂曲的解說,就這麼斷斷續續的,按著樂曲被創…

閱讀全文拉赫曼尼諾夫《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》

穆索斯基《展覽會之畫》(拉威爾改編)

(為「巴黎管弦樂團」2025年6月25日台北的演出而寫) 穆索斯基/拉威爾改編:展覽會之畫 我們不妨把上半場柴可夫斯基的《小提琴協奏曲》,與下半場穆索斯基的《展覽會之畫》做個比較,而提出一個問題:那一首在先,那一首在後?如果憑著直覺,很多人可能會說是《小提琴協奏曲》在先,《展覧會之畫》在後。然而事實卻相反:…

閱讀全文穆索斯基《展覽會之畫》(拉威爾改編)

柴可夫斯基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》

前一陣子,巴黎管弦樂團在台北的第二場演出,上半場是柴可夫斯基的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》,下半場則是穆索斯基/拉威爾的《展覽會之畫》。雖說都是俄國十九世紀後半的音樂,兩曲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曲風與效果。如果問一個問題,這兩曲的創作誰先誰後?我想很多人都會答,是柴可夫斯基的先,穆索斯基的後;我自己本來也這麼…

閱讀全文柴可夫斯基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》

聖桑斯《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「管風琴」》

前言 (為巴黎管弦樂團在高雄衞武營的演出而寫) 有一位FB上的朋友跟我聯絡,說他嘗試撰寫樂曲解說,想麻煩我幫他看一下。我鼓勵他趕快寫。他果然寫了一篇傳給我,我就簡要的給了一點建議(請看剪貼的照片)。 以我自己寫的這篇聖桑斯「管風琴交響曲」為例,如果我們先了解了此曲的時代、社會、宗教背景,將會有助於理解它…

閱讀全文聖桑斯《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「管風琴」》

白遼士《幻想交響曲》

前言 幾個星期前,巴黎管弦樂團在高雄、台北演出,有幸為這三場管弦樂音樂會撰寫樂曲解說。感謝主辦單位「巴哈靈感」讓我有機會盡情發揮,不拘字數的將每首樂曲介紹的比較完整。接下來幾天,我將按照樂曲創作年代,將這些「曲解」一首一首的貼岀來,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:白遼士《幻想交響曲》,聖桑斯《第三號交響曲「管…

閱讀全文白遼士《幻想交響曲》

布列茲:銅管七重奏《起始》(Initiale)

以下的樂曲簡介,是今晚(2025.06.24)「巴黎管弦樂團」演出,所有我寫的樂曲解說的一小部分,先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: 布列茲:起始(Initiale, 1987年) 今年是布列茲誕生一百周年慶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布列茲(1925-2016)逐漸成為法國「現代音樂」的領袖,他與歐美其他一些現代音樂的主要作曲家們,傳承戰前荀貝格、魏…

閱讀全文布列茲:銅管七重奏《起始》(Initiale)

「世紀末」的超脫- 德布西與他的時代

(2018)今天三月二十五日,是德布西(1862-1918)辭世百年紀念日。將《Muzik 謬司客音樂月刋》三月份中,我所寫的一篇文章貼出,供大家參考。 長久以來,一般人慣稱德布西(1862-1918)時代的法國音樂為「印象派音樂」,事實上,德布西活躍的十九、二十世紀之交,盛行於1860年代到1880年代的印象主義繪畫,早已成為過去,…

閱讀全文「世紀末」的超脫- 德布西與他的時代